• 首页
  • 飞艇音响介绍
  • 产品展示
  • 新闻动态
  • 新闻动态

    你的位置:飞艇音响 > 新闻动态 > 毛泽东年轻时为何不出国留洋?不是不能,而是不想

    毛泽东年轻时为何不出国留洋?不是不能,而是不想

    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2:00    点击次数:147

    1954年12月1日,毛主席在会见缅甸总理吴努时,曾说过这样一番话:

    “我是中国的土人,很少到外国去。”

    的确,毛主席是一个“土人”,土生土长的中国人。纵观毛主席的一生,他走遍了神州大地,却只出过两次国,都是到赴苏联出席外事活动。

    而回顾中共早期领袖以及后来的核心领导人,大多都出过国,喝过“洋墨水”。从陈独秀、李大钊、张国焘、瞿秋白、李立三、王明,到刘少奇、周恩来、朱德、邓小平、陈云等等,要么到日本、欧洲留过洋,要么到苏联进修过。

    数来数去,只有毛主席,从未出国留洋——不是他不能,而是他不想。

    然而,历史最终选择了毛主席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领袖,而上述那些党史上的风云人物,要么被历史淘汰,要么站到毛主席的旗帜之下,心悦诚服地接受他的领导。

    毛主席为什么不出国留洋?很多人想不明白。实际上,毛主席早在1920年就亲口说出了自己不愿出国留洋的原因——我留在中国,或许比“出洋”更有用。

    1949年,当新中国成立时,我们不得不惊叹于毛主席30年前的预言——他留在中国,确实是正确的决定。

    其实,毛主席曾经无限接近于赴法勤工俭学,但关键时刻,他却放弃了。

    故事还要从1918年讲起。

    这年4月,毛主席在湖南一师组织成立了新民学会,但是第二年学会会员就毕业了,他们面临着一个重大现实问题——去向和出路如何。

    毛主席认为,想要革新中国,就要放眼世界,求索全世界的学问,而近代革命思想起源于欧洲法国,因此在20世纪初,赴法勤工俭学活动在全国进步学生中流行起来,毛主席就把目光投向了赴法勤工俭学。

    恰在此时,毛主席的恩师,也是他后来的岳父杨昌济先生举家迁至北京,出任北京大学伦理学教授,他很关心家乡湖南青年学生的教育问题,便支持毛主席组织湖南有志青年来北京,准备赴法勤工俭学。

    毛主席欣然应允,和好友蔡和森等人赶赴北京,在杨昌济、蔡元培的帮助下筹备赴法勤工俭学事宜,主要是学习法语、数学、制图等课程。

    毛主席等人在北京期间,生活十分清苦,他们租住的房子十分简陋,八个人睡在一个炕上,紧紧挤在一起,几乎透不过气来,一个人要翻身时必须预先警告睡在两边的人,否则就翻不动身子。

    即便如此,毛主席仍以空前的工作热情、杰出的组织领导才能,统筹全局,照顾各方,筹集费用,投身赴法勤工俭学事宜,做了大量工作,受到广大勤工俭学学生的好评。

    在毛主席的努力下,蔡和森、张昆弟、向警予、李维汉、蔡畅等十多名新民学会成员先行赴法勤工俭学,加上后来陆续赴法的人士,仅湖南一省就去了三百多人,占同时期全国赴法人数将近三分之一,在全国造成了很大影响。

    1919年3月,毛主席组织第一批准备赴法的湖南青年赴上海出国留洋,并亲赴黄埔江码头为他们送行。临行前,同学们问毛主席何时出发去法国?

    毛主席却回答说:“我决心留在国内。”

    同学们都很诧异:你不是一直在积极准备出国吗,怎么突然改变主意了?

    毛主席当下解释说:“我觉得我们这些青年,要有人到外国去,看些新东西,学些新道理,研究些有用的学问,拿同来改造我们的国家:同时,也要有人留在国内,研究本国的问题。关于自己的国家的事,我还知道得太少,我决心在本国花费我的时间。”

    其实,毛主席本人确实有出国留学的打算,他的英语功底比较差,也曾积极学习英语,为今后出国做准备。不过,相比法国,毛主席更向往十月革命的俄国,好友何叔衡打算赴法勤工俭学,毛主席认为法国不如俄国,便劝何叔衡赴俄国勤工俭学。

    但是不久以后,毛主席连赴俄的想法都放弃了,选择留在中国。毛主席如此支持同学好友留学,他自己为什么不出国呢?

    1920年3月14日,在一封写给同窗好友周世钊的信中,毛主席亲口说出了自己不愿出国的原因:

    “我觉得求学实在没有必要在什么地方的理,出洋两字,在好些人只是一种“迷”。中国出过洋的总不下几万乃至几十万,好的实在很少。多数呢?仍旧是"糊涂",仍旧是‘莫名其妙”,这便是一个具体的证据。”

    正因为如此,毛主席才决定暂时不出国留洋,先留在国内研究。至于在国内研究有什么好处,毛主席也有自己的一番见解,提出了三个好处:

    一,留在国内依然可以研究外国学问,而且看国外著作的译本,比看外文原本快得多,可以在于较短的时间求到较多的知识。

    二,世界文明分东西两大流派,各占半壁江山。我们在研究西方文明前,首先要研究东方文明,研究透彻本国的历史文化,这样到西方留学时才能进行横向比较,学有所得。

    三,我们是中国人,想要为世界发展尽力,还须通过解决中国自己的问题,而解决中国的我呢提,必须加以实地调查研究,如果出国回来再做调研,难度很大。不如出国之前先做国内调研更便捷,还可以带着本国的经验赴外流血,以资比较。

    毛主席这一番分析归纳成一句话就是:解决世界的事,首先要解决中国的问题;解决中国的问题,首先要研究中国国情,最终靠中国人自己,留洋解决不了问题。

    信的最后,毛主席表达了自己的意见:

    “我暂不出洋,留在国内研究。但我不是绝对反对留学的人,而且是一个主张大留学政策的人,我觉得我们一些人都要过一回“出洋”的瘾才对。”

    从这封信中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,毛主席放弃出国,留在国内是因为他的思维与众不同,眼光高人一等,他认为中国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不在西方,而在中国自己。

    后来,一名同学对毛主席没能一起赴法勤工俭学深表遗憾,毛主席不以为然,回答说:“革命不可能推迟到你们从海外归来。”

    若干年后,在陕西的窑洞里,毛主席再次对美国记者斯诺谈到这一问题时说:“我并不想去欧洲。我觉得我对自己的国家还了解得不够,我把时间花在中国会更有益处。我另有打算。”

    这些话无疑都表明了这一点,毛主席不是不能出国留洋,而是不想出国留洋。

    另外,毛主席对中西文化的观点,也影响了他的选择。

   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前后,一股全盘否定中华传统文化、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的思潮在国内流行,认为西方一切皆好,中国的一切都是愚昧落后。

    对此,毛主席不以为然,他是一名坚定的民族主义者,主张对西方文化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,取其精华,去其糟粕,坚决反对盲目崇拜,全盘西化,中国人的根还是中华传统文化。

    毛主席之所以有这种看法,跟恩师杨昌济的影响是分不开的。

    杨昌济留学海外长达十年,先后在日本、英国和德国学习考察,但杨昌济从不崇洋媚外,他极为看重国文和国学知识,认为这关系到中国传统的精神财富,他在《劝学篇》中说:

    “盖能立志,即在国内未尝不可为学也………余曾留学日本。又曾留学西洋,受益孔多,良堪自幸,然以余自知之明,余即不往西洋,专在日本,亦可以为学;即令不去日本,专在本国,亦未尝不可为学。”

    因此,自从毛主席下定决心留在中国,就再也没有动过出国留洋的念头。除了两次出访苏联,毛主席再也没有离开过生他养他的华夏大地。

    但是,毛主席的“土人”身份并未妨碍他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,中国人民的领袖,而那些“喝过洋墨水”的风云人物,不管什么党派,无非只有三种结局,一是被历史淘汰,二是被毛主席击败,三是被毛主席折服,站到了毛主席的旗帜之下。

    历史以无可辩驳的事实,又一次验证了毛主席的神奇预言:留在中国或许比“出洋”更有用处。毛主席这一次神奇的预言对于如今的我们,是否也有一些警示和教育意义呢?